记者 种艳
渭水汤汤,华山巍巍。在渭南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支支应急救援队伍枕戈待旦,一场场守护生命的壮歌正在奏响。2024年,渭南市以“全灾种、大应急”为统领,构建起“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体系,“3+2+3”全域联动救援新格局在这片热土上扎根。
全年开展救援行动287次,转移遇险群众1265人,渭南市应急系统用忠诚与担当在秦东大地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顶层设计
构建全域联动“大应急”体系
创新机制引领发展。渭南市应急系统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定期研判安全生产形势,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应急网络全域覆盖。以实战标准建强应急指挥部和系统平台,完善应急指挥部调度指挥、会商研判、响应联动、业务保障等功能,实施统一指挥。同时,组织3个乡镇创建基层应急能力省级示范点。
预案体系科学完备。修编各类防汛应急预案,指导17家高危行业企业编制应急预案并备案,编制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修订。
抓牢综合减灾救灾。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常态化更新机制,推动普查数据成果在预案修订、风险区划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完善临灾预警响应联动机制,强化信息共享、监测预警、统筹调度,健全直达网格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坚决转移”,强化灾后应急救助,有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队伍建设
锻造应急救援“主力军”
“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渭南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武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清晨六点,警铃响起。此时,救援技术骨干正在进行垂直速降训练,他们在晨光中如同矫健的雄鹰。“再快3秒!注意锁扣位置!”教练员的喊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是渭南市消防救援支队日常训练的一个缩影,也是他们锻造专业救援力量的生动写照。“训练塔上的每一滴汗水,都是战场上的生命保障。”教练员站在训练塔下,目光追随着正在攀爬的消防员。
专业队伍,科技赋能提质增效。渭南市应急系统开展常规化“人机协同”演练,实时画面传回指挥车,指挥中心下达指令要求快速处置,救援队员通过雷达生命探测仪锁定“被困者”位置。
“以前遇到突发情况总是手忙脚乱,现在有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和专业的救援队伍,心里踏实多了。”临渭区解放街道的居民李大爷深有感触地说。
基层筑基,织密应急救援网络。在富平县某村,应急管理员家的门牌上醒目地印着救援电话。“我们的村级应急管理员都经过专业培训,配备有灭火器、急救包等基础装备。”市应急管理局救援协调科科长何永强介绍。
突出基础技能,以赛代练、以赛促训。去年,渭南市应急系统组织10支森林草原防灭火A级队伍开展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各参赛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组织大荔县曙光救援队参加由省应急管理厅主办的陕西省暨西安市防汛抢险救援技能比武,在全省29支参赛队伍中,取得团体第一名、2个单项第一名、1个单项第二名的成绩;选派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专职救护队参加全省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技能竞赛,获得三等奖。通过竞赛取长补短,救援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会协同
打造多元参与“共同体”
在渭南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培育民间力量、强化政企合作,渭南市逐步构建起一张覆盖城乡、多方联动的应急救援网络,让专业救援与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渭南应急救援队、关中硬汉应急救援中心,有群众在渭河落水,立即前往救援!”接到市应急指挥中心调度指令后,两支救援队携带装备赶赴现场,成功搜寻到落水群众。“以前我们是各自为战,现在有了统一调度,救援效率大大提高。”渭南应急救援队负责人说。近年来,渭南市大力培育社会救援力量,先后组织渭南应急救援队、大荔县曙光救援队、关中硬汉应急救援中心3支社会志愿救援队伍开展5次救援行动,搜寻4名落水人员,拖救被困车辆10余台,转移被困群众30余人,救援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强化联调联战能力。渭南市应急系统组织多支应急救援队开展联合训练和演练,通过实战检验训练效果。联合临渭区花园林场A级灭火队和渭南市消防救援支队组织开展应急指挥通信联合训练、以水灭火综合演练,重点对通信装备操作、现场指挥部构建、联络沟通及现场指挥等要素进行探索。
政企联动
从“各自为战”到“资源共享”
“企业有自己的专业队伍和装备,关键时刻能发挥重要作用。”市应急管理局救援协调科科长何永强介绍。
在韩城市,陕煤集团韩城矿业公司救护大队开展井下模拟救援演练。“我们的队员熟悉矿区环境,加上专业队伍的指导,救援效率大大提升。”救护大队大队长李晓峰说。
目前,我市组建了以韩城市、澄城县、白水县为中心的3个煤矿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以潼关县、华州区金堆镇为中心的2个非煤矿山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以渭南高新区、华州区和渭北产业园为中心的3个危险化学品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形成“3+2+3”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布局。
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以企业专(兼)职救援力量为辅,以社会志愿救援队伍为补充的救援体系基本建成,现有市级应急救援队伍29支共2630人。其中,煤矿应急救援队伍4支,非煤矿山应急救援队伍3支,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8支,抗洪抢险、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伍7支,水域、山地、空中监测力量、城市内涝及工程机械等社会志愿救援队伍7支。
全民参与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左手握喷管,右手压把手,对准火焰根部喷射!”在陕西中联西部土方机械有限公司,张师傅正在消防员的指导下练习灭火器使用。“以前觉得火灾离我们很远,现在学了这些技能,心里踏实多了。”他说。
“遇到地震不要慌,有序撤离记心上……”在社区里,工作人员向居民普及应急知识。
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将应急知识宣传到渭南的每个角落。5月12日,“五进”活动首站走进陕西中联西部土方机械有限公司。活动现场,宣传展板有序陈列,内容涵盖火灾预防、地震逃生等应急救援知识。在自救互救培训点,专业人员现场演示心肺复苏等操作步骤,员工积极参与实践操作;消防培训讲解点前,大家认真学习灭火器使用方法和防毒面具佩戴技巧,并与培训人员互动交流。有奖答题环节最受欢迎,题目紧扣防灾减灾知识,答对者可参与转盘抽奖。
5月12日下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也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防灾减灾知识讲座。专业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真实案例,为学生讲解校园消防安全知识,详细讲解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危害,以及实验室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让安全意识如种子般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
“防灾减灾救灾不是某个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渭南市应急管理局救灾和物资保障科科长肖战宏说,“我们要让每个人都成为应急管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如今,在渭南的大街小巷,应急知识宣传栏、社区微型消防站、村级应急管理员构成了一道道安全防线。从专业队伍到社会力量,从企业联动到全民参与,渭南市正以多元协同的“共同体”模式,推动应急救援体系向更高效、更智能、更普惠的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筑牢生命安全的坚实屏障。
科技赋能
构建智慧应急“新生态”
渭南市应急管理局推动科技赋能升级,实现全覆盖运维。探索统一运维模式,推动“全覆盖、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运维管理,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智能装备广泛应用,首次实现直升机与国产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在同一火场、同一空域协同作战,探索多机型协同作业新模式。
全市已建成11个直升机起降点,第二批直升机起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织密建强应急救援空中走廊。实施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库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应急物资装备智慧平台建设,加大各级物资储备力度,加快“小、快、轻、智”装备配备,开展多模式储备。
如今,行走在渭南城乡,从专业救援队伍的精良装备,到社区应急服务站的完善设施,从校园应急教育的生动实践,到企业安全生产的严格管控,一幅“全域安全、全民应急”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正如一位参与多次救援的志愿者所说:“在渭南,应急救援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万众一心,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渭南市应急系统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救援体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努力打造新时代应急救援的“渭南样板”,为我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